希赛网小程序
导航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选择题考点知识归纳

责编:唐丹平 2020-03-30
成人高考资料领取

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在哲学范畴中,所谓形式就是(表现内容的结构或方式)。

5、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6、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不可知论)。

7、“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观 点)。

8、联系指一切事物、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中)。

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1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1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4、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1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

16、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科学的科学”,因为它(只提供指导科学研究的世界观、方法论)。

17、“心想事成”这一观点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18、“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9、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0、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1、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事物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23、古希腊哲学史上关于“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4、唯物主义的古代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

25、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6、空间的特性是(三维性)。

27、关于现象与本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物现象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28、辩证法的三种历史形态依次是(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现代唯物辩证法)

2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为人类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道路)。

30、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当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3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32、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哲学派别是(朴素唯物主义)。

3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34、物质的固有属性存在方式是(运动)。

35、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36、设想脱离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3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9、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的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

4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41、规律是指事物、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42、“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3、从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因素是(劳动)。

4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45、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意识转化为物质)。

46、在物质和意识关系的问题上,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是(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47、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自身的转化)。

48、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劳动)。

49、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5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52、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实践)。

53、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54、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

55、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是统一的世界)。

56、哲学上的二元论是(主张物质和精神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世界本原的哲学)。

57、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种观点是(唯心主义)。

58、下列说法中揭示了事物发展规律的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59、扬弃就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

60、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61、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能动地反映和改造世界)。

62、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6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真理是发展的)。

6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6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不懂得物质的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

66、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局限性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

67、在世界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68、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分歧是关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分歧)。

69、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0、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71、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应当是(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

7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7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7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75、下列命题中不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是(天空出现彗星预示社会要爆发战争)。

7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7、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最基本的观点,即唯物辩证法理论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78、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

79、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其理论根据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80、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是同该企业干部队伍的素质、思想政治工作、工人的积极性、产品的质量和消费者的需求直接相关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一果多因)。

8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的原因是(矛盾具有特殊性)

82、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83、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84、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浮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85、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86、假象是指(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

87、系统首要的最本质的特征是(整体性)。

88、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89、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90、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91、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92、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9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94、辩证法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9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的源泉)。

96、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其他工作。这种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97、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含义的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转化)。

98、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99、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100、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

文化的本质的是(人的精神的客体化)。

101、“金要足赤,人要完人”。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10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03、系统是指(诸要素相互联结的统一整体)。

104、“一切以地点、时间、条件为转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10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依据的哲学原理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0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07、因果联系所揭示的是(前后相继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108、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是(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109、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

110、可能性是指(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111、杰出人物的产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112、抽象的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东西)。

113、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

114、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115、事物的本质是(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116、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是由(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117、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把它们区别开来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和量)。

118、矛盾斗争的基本形式是(对抗与非对抗)。

119、实践是指人们的(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20、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12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122、马克思主义考察社会历史的出发点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

123、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124、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2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题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2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127、“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128、理论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129、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的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130、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因为(理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

131、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13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33、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

134、对不可之论最有力的驳斥是(社会实践)。

135、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

136、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

137、列宁指出:“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说明(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138、客观真理是指(正确认识中对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139、绝对真理是指(它的客观性)。

140、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的关系是(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141、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142、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14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144、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要收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14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这是因为(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146、感觉、知觉、表象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47、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

148、一切真知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实践)。

149、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形象性)。

150、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就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

151、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15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实践)。

153、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所有唯物主义者)

154、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155、真理多元论错误的实质在于(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156、真理一元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157、在真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158、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

159、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是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段话是强调(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60、认识过程中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61、“真理可以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变成真理”,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162、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结合)。

163、把经过实践证实正确的理论看成终极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的是否真理性的标准,这种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

164、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65、毫无内在根据、与客观必然毫无联系,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实现的东西是(不可能性)。

166、文化最主要的功能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167、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仍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168、历史观就是(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历史问题所持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

169、关于历史观和世界观的关系,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历史观包括世界观)

170、关于社会历史观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17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72、作为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存在中不包括(国家政权)

173、在社会存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

174、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意识中不包括(人口因素)

175、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76、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社会意识中反映经济基础并为其服务,属于上层建筑的部分)

177、社会意识的核心是(人口因素)

178、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79、关于历史观,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英雄史观属于唯物史观)

180、列宁认为,唯心史观的两个根本缺陷是(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81、唯心史观产生的根源不包括(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尖锐化是唯心史观的思想根源)

182、唯物史观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是(工业革命以来欧洲资本主义迅速而充分的发展)

183、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是说(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发展一样是有规律的)。

184、与剩余价值理论一起并称为马克思两大理论贡献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185、关于地理环境在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中的作用,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地理环境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变化)

186、关于人口因素在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中的作用,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人口因素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变化)

187、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188、人类历史归根结底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189、生产力范畴反映了物质资料生产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90、生产力中的实体要素不包括(科学技术)

191、生产力中的主导性要素是(劳动者)

192、生产力中的非实体性要素不包括(劳动者)

193、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生产工具)。

19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劳动发展史)。

195、生产关系不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

196、生产关系范畴反映了物质资料生产中人与人的(经济关系、物质关系)。

197、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所有制关系)。

198、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力)。

199、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可以将历史上的生产关系分哪两种基本的类型(公有制和私有制)。

200、社会经济结构就是(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201、社会经济结构亦即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

202、我国的经济制度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取决于(我国经济制度中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占主体地位)。

203、社会的政治结构就是(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

204、社会政治结构亦即社会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205、社会意识从结构上可以分为(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

206、社会意识的核心是(意识形态)。

20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意识形态的选项是(语言学、逻辑学、数学)。

208、下列选项中属于意识形态的选项是(文学、史学、哲学)。

209、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政治是根本,政治决定一切)。

210、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社会存在依赖社会意识)。

2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212、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213、关于国家,下列选项错误的是(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

214、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215、国家的实质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

216、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无产阶级不能真正享有民主权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

217、人的本质属性是(生物属性)。

218、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19、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220、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与指导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2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222、阶级之所以是经济范畴,在于它的划分根据是(生产资料占有制的关系不同)

223、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224、生产关系是人民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225、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226、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227、社会进步的最终动因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228、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基本经济政治制度是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29、在下列选项中,政治上层建筑不包括(社会意识形态)。

230、关于社会上层建筑,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政治、法律科学属于政治上层建筑)。

231、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是先于它的经济基础而产生,这一事实说明(这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发展一般规律的特殊表现)。

23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构成了(社会形态)。

233、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234、上层建筑是推动还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235、关于阶级,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剥削阶级之所以能够剥削被剥削阶级根本上是由于把握了国家政权)。

236、阶级斗争即(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间的斗争)。

237、阶级斗争的根源是(各阶级的经济利益对立)。

238、阶级斗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斗争形式是(政治斗争)。

239、关于社会变革,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革命是社会发展量变阶段的阶级斗争)。

240、关于社会变革,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

24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42、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

243、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主体是(劳动阶级)。

244、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和自身多方面的需要)。

245、关于人民群众,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人民群众中既有革命阶级,也有反动阶级)。

246、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247、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历史人物是指(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

248、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杰出人物是指(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249、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50、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革命可以解放生产力)。

251、关于社会形态演化的次序,正确的选项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及共产主义社会)。

252、关于社会形态的演化,下列选项错误的是(社会形态的演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53、关于社会发展道路,下列选项正确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

254、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

255、中国***确定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中共七大)。

256、毛泽东首次提出中国***的三大优良作风的党的会议是中共七大)。

257、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258、毛泽东第一次正式地提出“人民民主专正”的概念是在(《将革命进行到底》)。

259、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的人是(王稼祥)。

260、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是(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26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和理论上的初步阐述)。

262、下列著作中,被认为是中国***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是(《反对本本主义》)。

263、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中国***领导的人民革命)。

264、对待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265、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的中心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266、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面临的一大课题,历史证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和科学的态度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26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268、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的关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

269、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诸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270、毛泽东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任务的会议是(六届六中全会)。

271、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是(党指挥军队的原则)。

272、中国***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

273、中国***的政治路线和根本的组织路线是(群众路线)。

274、在系列著作中,毛泽东正式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人>发刊词》)。

275、在抗日民主政权的参加人员中,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员、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276、***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一论断,指出了***理论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一方面***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它是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77、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只有***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其最根本的依据是(***理论是发展着的科学理论,它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

278、中国***首次提出“***理论”的科学概念是在(党的十五大)。

279、***强调:“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主义,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作为***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是(毛泽东思想)。

280、***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是(全面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28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82、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在(2002年11月18日党的十六大报告)。

28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三个代表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而贯穿其中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8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我们党的理论和党的领导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途径是(坚持与时俱进)。

28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

286、中国***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贯穿中共十六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8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是(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28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是(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国情与党情的变化。

28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当代世界的新变化)。

***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考,始于党的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290、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

291、党的十五大提出,面型新世纪,全党要继续推进“新的伟大工程”。这是指(反对腐败)。

292、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293、在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中,可以直接解释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的是 (协调发展)

294、“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战略思想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95、对“实事求是”首先作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并把它确立为中国***的思想路线的是(毛泽东)

296、实事求是的前提是(解放思想)。

297、毛泽东明确阐述了“实事求是”概念是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

298、所谓精髓,就是贯穿一切的、内在的能赋予理论生命力的东西,是理论体系的灵魂。***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99、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内在要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两者统一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300、在下列著作中,毛泽东对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作了着重分析的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301、下列著作中,已经包含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的基本因子的是(《反对本本主义》)。

302、在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中,成为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主要原则,并且是实现战争胜利的最有效手段的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

303、面向21世纪,***人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了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的思想是(与时俱进)

304、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起点的是(《南京条约》的签订)。

305、近代中国之所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的入侵)。

306、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07、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30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309、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是(五四运动)。

310、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311、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

312、在五四爱国运动中起领导作用的是(中国无产阶级)。

313、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势力)。

314、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革命领导阶级不同)。

315、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是(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31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317、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是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318、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最根本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软弱性)。

319、中国***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320、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是(帝国主义)。

32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

3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323、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324、第一次从法律上明确地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25、我国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采取的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326、我国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327、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是武装的革命发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因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外部没有民族独立)。

328、中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实质是(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329、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出现的主要错误是(关门主义)。

330、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领导的武装起义中,最先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是(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331、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

332、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333、在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最牢固可靠的同盟局是(农民阶级)。

334、中国***在长期的统一战线实践中,同顽固派作斗争的原则是(有理、有利、有节)。

335、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的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关系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336、在1956年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的表述是(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337、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针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策略,毛泽东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基本条件)。

338、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是在(八七会议)。

339、中国***在大革命失败后,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标志着向农村进军的新起点是(湘赣边界起义后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40、中共八大上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石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设想的领导人是(***)。

341、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

342、中国***领导农民实行土地改革的第一次尝试的标志性文件是(《井冈山土地法》)。

343、建国初期,旨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运动是(土地改革)。

344、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没收官僚资本)。

345、标志着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形成的著作是(《论人民民主专政》)。

346、“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反映的战略战术思想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347、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区别是(是否带有革命性和软弱性这二重性)。

348、第一次明确指出党的工作应以乡村为中心这一思想的著作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49、“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是(土地革命)。

350、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351、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是(农民)。

352、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53、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是(中国***的正确领导及各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

354、我国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是(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355、在党的八大上,做出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的是(***)。

356、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在人民范围内包括看(民族资产阶级)。

357、195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全国人民发出了号召是(向科学进军)。

358、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是(中共二大)。

359、中国***明确规定并写进党章,360、以***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十五大)。

361、中国***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是(遵义会议)。

362、中国***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

363、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到的过渡时期是指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36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65、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最显著的特点是(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66、我党对待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采取的政策分别是(没收、和平赎买)

367、建国初期,党在土地改革中对富农的政策是(保存富农经济)

368、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369、1941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70、1953年到1956年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37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是(解五四运动)。

372、我国在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取的赎买政策是(定息)。

373、在1956年到1966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依法办事,是我们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思想的是(董必武)。

374、在1956年到1966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上提出(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思想)。

375、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扩大会议上关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著作是(《论十大关系》)

376、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377、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后,我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378、毛泽东最早具体阐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在下列哪篇论著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379、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独立自主)。

38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8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

382、***完整地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

383、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84、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385、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

386、中国***政权处理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所实行的方针是(团结—批评—团结)。

387、***在1957年提出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思想是(经济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

388、“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的是(生产力标准)。

389、“三个有利于”是(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390、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地区经济梯次推进)。

391、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是(***)。

39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39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9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

39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9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97、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39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399、***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中,体现生产关系是(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

400、***提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这段话说明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401、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0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03、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04、认清中国的国情,最重要的是(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所处的历史阶段)。

405、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得出的依据是(中国的具体实际)。

40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407、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改革开放)。

408、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改革开放)。

409、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410、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是在(党的十三大)。

411、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纲领是在(党的十五大)。

412、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13、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和政治保证)

414、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经验是在(党的十六大)

415、我国制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

416、中国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1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

418、我国“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是实现(小康)。

419、根据“三步走”发展战略,我国到21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420、我国经济发展,必须(以提高效益为中心)。

421、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422、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

423、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424、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民利益)。

425、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426、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

427、社会主义社会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428、新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29、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430、我们应当把对外开放的基本立足点放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上)

431、1988年我国决定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432、发展对外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好(实行对外开放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433、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是(独立自主)。

434、我国经济特区的性质是(社会主义)

435、我国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

436、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从根本上说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437、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对外贸易)

438、1979年党中央批准试办的经济特区有(深圳)

439、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一国策的前提和基础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440、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立场是(独立自主)

441、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442、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443、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提法出自党的(十七大报告)

44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45、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经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446、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447、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

448、下列事件既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又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是(没收官僚资本)。

449、毛泽东说:“兵民是胜利之本。”下列说法中确切的是(武装民众是胜利的源泉)。

450、我国现阶段处于主体地位的经济成分是(公有制经济)。

45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45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按根本性质划分,可分为(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

453、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45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确立是依靠(公有制经济自身在竞争中的优势)。

455、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性质属于(集体经济)。

456、现阶段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经营形式是(家庭承包经营)。

457、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运行方式和经营机制)。

458、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459、国有经济是指(全社会范围内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经济)。

460、***历来十分重视农业问题,他强调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他告诫我们:“90年代经济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业上;如果农业出了问题,多少年缓不过来,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就要受到严重影响。”这些话的意思是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461、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462、私营经济是指(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私有制经济)。

463、判断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看股份制企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

464、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采取的形式是(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

46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466、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46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468、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469、中共十五大报告强调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伟大创举是(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470、计划和市场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和手段)。

47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特殊性在于(它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47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7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47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

475、为了有效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476、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477、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478、现阶段我国全民所有制经济采取的形式是(国家所有制形式)。

47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为并存)。

480、下列各种收入中,就其性质来说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是(集体企业中职工工资收入)。

481、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是人类历史上分配制度的深刻革命,因为它(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

482、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483、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范围内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

484、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存在旧的社会分工和劳动差别)。

485、在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的是(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486、我国现阶段不同国企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会有所差别,这是因为(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经营成果联系在一起)。

487、按劳分配所依据的劳动,在量的方面是指(被社会承认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488、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正式肯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

489、某人到一集体企业担任厂长,按合同规定,除工资外,他每年还可以从企业利润中提取5%的报酬,今年他得到了3万元提成,这3万元属于(经营风险收入)。

490、个体劳动者的主要收入属于(劳动收入)。

491、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必由之路)

492、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根本原则,是实现(共同富裕)。

493、我们在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494、社会保障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

495、社会保障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496、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97、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98、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499、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500、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01、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502、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法律化)。

503、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施形式)。

504、民主的含义首先是指(民主是指一种国家制度)

505、中国***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506、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507、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508、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509、十七大报告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列选举(人大代表)

5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511、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12、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建设创新型国家)。

513、由中方提供土地。厂房以及其他可供利用的设备和劳动力,由外商提供资金、技术、设备、原材料,合作兴办的企业是(中外合作企业)。

514、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5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516、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必须放在首位的是(思想建设)。

517、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518、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519、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520、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52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52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

523、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提高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52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

525、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指(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26、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遗产问题上,正确的态度就是(批判地继承、发扬)。

52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528、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529、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530、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53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532、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533、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和自然科学同样重要的是(哲学社会科学)

53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53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的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

53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坚持科学发展)

537、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改革开放)

53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

539、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40、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54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54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54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54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政治保证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545、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546、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的是(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54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六个方面,排在第一的是(民主法治)

548、民族振兴的基石是(教育)

54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是(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

550、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来是在(党的十五大)。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

551、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广泛团结的基础是(爱国主义)

552、党的十六大提出,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55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经济问题)。

554、当今世界局势发展的方向是(多极化)。

555、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556、我们应当把对外开放的基本立足点放在(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上)。

557、1988年我国决定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558、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559、发展对外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好(实行对外开放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560、霸权主权和强权政治的社会根源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

561、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是(反对霸权主义,争取世界和平,为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562、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径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563、20世纪50年代初由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64、我国经济特区的性质是(社会主义)。

565、我国经济特区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566、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从根本上说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567、***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发展)。

568、影响当代世界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国际经济旧秩序)。

569、1979年党中央批准试办的经济特区有(深圳)。

570、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一国策的前提的基础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571、按照三个世界的理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

572、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立场是(独立自主)

573、***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574、当代世界的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间内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可能的)。

57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当代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及(和平共处)。

576、世界和平与发展着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是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作祟)。

577、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必须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78、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578、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579、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580、***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起初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581、“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582、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中国的原则)。

583、标志着香港进入回归前过渡时期的重要文件是(《中英联合声明》)。

584、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585、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586、《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被正式通过是在(1990年)。

589、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外国人占据和统治中国领土的历史彻底结束)。

590、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591、实行“一国两制”后,港澳台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309、系统阐述中国***对台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是(***提出的八项主张)。

592、中英两国政府首脑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三个附件是在(1984年)。

593、我们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594、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95、实行“一国两制”后,台湾特别行政区比其他特别行政区享有更特殊的权利是(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596、十七大报告提出牢牢把握两岸关系的主题是(和平发展)。

597、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598、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反对和遏制“台独”)。

599、1995年1月30日,***发表的关于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重要讲话是(《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600、***第一次明确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是在(1982年1月)。

601、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的前提是(两岸都要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

60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大陆范围内的联盟和大陆范围外的联盟,在这两个联盟中(大陆范围内的联盟是主体)。

60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604、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0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

606、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是(社会主义)。

607、中国统一战线的最根本特点,也是中国统一战线得以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最基本保证是(党对统一战线实行坚强领导)。

608、在统一战线内部坚持的根本策略方针是(既联合又斗争)。

609、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610、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实行政企分开)。

611、四项基本原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61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的领导)。

613、中国***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

614、加强党的建设,要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615、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前提和保证)。

616、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617、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

618、中国***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

619、中国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农民)。

620、中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

621、实施依法治国的核心是(有法必依)。

62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623、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24、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625、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626、80多年以来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27、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问题是(加强党的建设)。

628、中国***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629、国家质检的竞争更多的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631、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人民军队)。

632、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33、发展新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634、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民利益)。

635、在我国,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多层次、多形式的道德规范是(对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要求)。

63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637、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三个代表”)。

638、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639、中国***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40、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是(保证人们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更多资料
更多课程
更多真题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相关阅读
查看更多

加群交流

公众号

客服咨询

考试资料

每日一练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