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赛网小程序
导航

2020年北京高职单招语文样卷及答案

责编:唐丹平 2020-03-30
高职单招资料领取

语文样题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颓圮(qǐ) 脑髓(suǐ) 虾蟆陵(há) 一隅之见(yú)

B.便当(dāng) 归荑(tí) 大镊子(niè) 虚与委蛇(yí)

C.笑靥(yè) 遒劲 (jìn) 挪窝儿(nuó) 良莠不齐(xiù)

D.拾掇(duō) 鼓瑟( sè) 熬白菜 (áo) 千乘之国(chéng)

2、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修养生息 皱折 彤管 B.义愤填赝 慰籍 舞雩

C.万马齐喑 沙砾 饿殍 D.礼上往来 侥幸 销赃

3、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2012年,中国外交依然面对许多悬疑,中日关系僵局能否 ,中俄合作能否深化,中美关系能否保持积极稳定的发展态势……

②随着对简化字的了解逐渐增多,台湾民众发现,使用简化字确实 方便,能明显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③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 之中,让学生自觉体验和思考。

A.突破 简洁 情景 B.打破 简洁 情境

C.突破 简捷 情景 D.打破 简捷 情境

4、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事你现在做不了,就不要勉为其难,以后有条件再做也不迟。

B.初春时节,春风骀荡,草儿泛绿了,叶儿发芽了,真可谓春意阑珊,正适合出外踏青。

C.面对众人的啧啧称赞,他谦虚地表示:“除了舞文弄墨,我就别无长物了。”

D.从长辈们的闲言碎语中,她了解到自己的父亲曾是是一位屡立战功、威名赫赫的战斗英雄。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说:“你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

B.我想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实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

C.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D.“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大家的努力,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显著地提高了。

B.某厂研制新产品的技术人员,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终于研制成功了。

C.《焦裕禄》这部电影对我国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是非常熟悉的。

D.由于掠夺性捕杀,我国珍稀野生动物种类正在减少。

7、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年轻、旺盛的精力像风在吼,我热情、澎湃的生命似水在流。(比拟)

B.回来,我的青春!回来呀!(反复)

C.孩子们的祝福是美好的,为什么我们不能以美好的心态来对待孩子们呢?(反问)

D. 没有绿色哪有生命?没有生命哪有爱情?没有爱情哪有歌声?(反问)

8.根据表达需要填入横线上恰当的一句是( )

沙暴像魔鬼,它无情地摧毁前进道路上的所有东西;但它又是一个独具匠心的“雕塑家”, ,令人惊叹不已。

A.一些岩石和地面常被沙暴雕琢各种各样的“艺术”形态。

B.各种各样的“艺术”形态的岩石和地面是被沙暴雕琢成。

C.常把一些岩石和地面雕琢各种各样的“艺术”形态。

D.常把一些岩石和地面雕琢各种各样的“艺术”形态是沙暴。

9、下列各句中,不属于描写的一句是( )

A.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

B.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

C.一个秋风萧瑟的下午,父亲被招进教师办公室。他被告知,因为无钱买课本的那一门功课的考试不及格。

D.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传统礼貌用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惊闻学兄令堂病逝,特致沉重哀悼。

B.请留步,足下就此告别。

C.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D.非常感谢贵校师生给我的热情款待。

11.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 B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C.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D .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1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第一天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眼、耳、心介绍了贾府的一大批重要人物,拉开了红楼梦的帷幕。

B.孙犁的《春之声》是运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小说,不重人物性格塑造,不重故事情节构思,不按正常时空顺序叙述,采用“放射性”结构。

C.元代是戏剧文学的黄金时代。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杂剧中的明珠。

D.翠翠、祥林嫂和繁漪分别是沈从文的《边城》、鲁迅的《祝福》和曹禺的《雷雨》中的人物。

13、对“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下列理解最合理的一项是 ( )

A.写出了琵琶女腼腆羞涩的神态。

B.写琵琶女洁身自好,不肯轻易见客人。

C.准确地写出了琵琶女身世变化后内心的犹豫和被邀出场的腼腆羞涩。

D.写琵琶女深夜与陌生人相见心怀畏惧、被迫演奏时的拘谨神情。

14、苏洵在《六国论》中阐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

A.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5、“静女其姝, 。”下句是( )。

A.俟我于城隅 B.贻我彤管

C.洵美且异 D.爱而不见

16、“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诗句中指的历史人物是( )

A.苏轼 B.周瑜 C .诸葛亮 D.孙权

17、“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的上句是( )

A.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

B.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D.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18、《琵琶行》中流传最广、且能揭示主题的名句是( )

A.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C.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D.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9、下列各项中,作品、作者、体裁对应有错的一项是( )

A.《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诗词

B.《合欢树》——史铁生——散文

C.《师说》——韩愈——歌行体

D.《围城》——钱钟书——小说

20.阅读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两句说虽山河犹在,但已物是人非。一个“破”字,高度概括了当时的***面,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高度概括了当时长安的情景,令人满目凄然。

B.颈联两句诗对仗,写战乱中因与家人两地隔绝,音信皆无的急切心情。

C.诗人面对国都的衰败之景,感慨悲伤,在忧国的同时,也表达了眷念家人的离愁。

D.这是一首乐府诗,全诗结构严谨,意脉贯通,韵律和谐,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1-23题

如果把肥胖完全归罪于吃得过多,营养过剩,那是不大正确的。有些重体力劳动者,尽管吃的是粗茶淡饭,却还是身宽体胖。对于这个问题,美国科学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肥胖者体内存在一种功能特殊的基因,这种基因同体内3号染色体有关。由于这种基因藏在肥胖者的体内,故称之为“肥胖基因”。

研究表明,肥胖基因原来是一种应付困难时期的保险装置,它可以促进身体充分地利用一切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并将所吸收的营养物质储存起来,在一些长期极度贫困的地区,居民体内的“肥胖基因”便促成了人们的负担,由“生命的保护神”变成了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

科学家发现,肥胖基因能促使身体制造出一种在血液中输送脂肪的蛋白质——“APO——D基因”。 “APO——D基因”越多,血液中输送脂肪越流畅,体内所积聚的脂肪也越多。医学家在研究中还发现,人的“肥胖基因”喜欢隔代遗传,在多数家庭里,胖父母的“肥胖基因”不会传给其子女,而会将它传给他们的孙辈。

21、下列对导致肥胖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能由于肥胖者吃得过多,营养过剩所致。

B.可能由于肥胖者体内“APO——D基因”过多所致

C.可能由于遗传所致

D.绝不可能由于其父母肥胖的原因所致

22、下列对“肥胖基因”的解说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肥胖基因”对人有害无益

B.“肥胖基因”对人有益无害

C.“肥胖基因”对人有益有害

D.“肥胖基因”对人无害无益

23、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肥胖基因”只存在于肥胖者体内

B.肥胖者设法减少体内的“肥胖基因”是极有效的减肥方法

C.非洲贫困地区的人,大多数很胖

D.肥胖父母不会将“肥胖基因”传给其子女

(二)阅读下面内容,回答24—29题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被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24、关于文章开头引用孔子名言的作用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论证自己的观点 B.引出不同的见解

C.引起读者的关注 D.增强文章说服力

25、对选文所列的“三种流行的毛病”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精神上的残废”是指人们对文学的内涵和意蕴根本不知,感受不到趣味。

B.“精神上的中毒”意思是指对文学的了解是错误的,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

C.“精神上的短视”意思是指对文学的了解面狭窄,知得不全,趣味狭窄。

D.作者认为文学方面存在着这三种流行的毛病的首要原因是没有好的欣赏方法,缺乏对文学的爱好,没有把欣赏文学作为一种乐趣。

2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知的欠缺,大半会导致文学趣味的欠缺。

B.要提高文学的鉴赏力,应读尽古今中外作品。

C.文学的趣味,必须靠作者自己去创造。

D.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必须快速征服。

27、以下各项表达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主张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B.作者强调“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

C.作者批评许多人不懂文艺欣赏。

D.作者认为人们“精神上的残废”,是“知得不正确”,“知得不周全”。

28、选文采用的论证技巧,准确的一项是( )

A.以小见大 B. 现身说法 C.以喻明理 D.点面结合

29、对某些同学沉湎于暴力色情小说行为的诊断,准确的一项是( )

A.精神上残废 B. 精神上的中毒

C.精神上的短视 D. 精神上的残废、中毒、短视,三种行为都具备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30-34题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30、对下列词语指代的一类人,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玩物 ②活得有趣的人 ③无聊生者 ④厌见者

A.①③代指祥林嫂这类人,②④代指鲁四老爷这类人

B.①指代祥林嫂这类人,②③④代指鲁四老爷这类人

C.①③④代指祥林嫂这类人,②代指鲁四老爷这类人

D.①②代指祥林嫂这类人,③④代指鲁四老爷这类人

31、开头和结尾都提到“瑟瑟”的雪花,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B.表现屋内的静,衬托“我”的无聊,引出联想。

C.以有声衬托无声,表现冷寂凄凉的气氛,衬托“我”心境的孤寂沉重。

D.突出雪下得很大。

32、对文中画线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祥林嫂活着无依无靠,受穷受苦,死了倒是一种解脱,表现了“我”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无可奈何的内疚之情。

B.这是反语,表达了“我”对鲁镇阔人、麻木的人们的愤恨和对祥林嫂的同情。

C.这是“我”的愤激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我”对***社会的憎恨。

D.句中的“无聊”一词与“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中的“无聊”的意思是不同的。

33、这段文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反映了社会对祥林嫂的冷淡

B.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C.烘托了“我”对祥林嫂命运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愤激之情。

D.衬托“我”及时回到故乡过年的欢愉心情。

34、对文中画线句,诵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B.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C.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D.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一)阅读下面诗句,完成35—36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5、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渲染功业无成的伤感 B.运用比喻,使形象更鲜明

C.交代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D .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36、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写作技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感情 B.运用白描手法,写人物动作、情态。

C.运用人物行为,烘托离愁别绪。 D.运用虚拟想象的手法,表达深厚的感情。

(二) 阅读《劝学》选段,完成37—40题(每题3分,共12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7、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而神明自得(于是) B .故不积跬步(一步)

C.驽马十驾(十天所走的路程) D .上食埃土(向上)

38、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是代词的一项是( )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39、从文言文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

C.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0、本段文字主要论述的是( )

A.学习过程 B.学习意义 C .学习方法、态度 D.学习目的

参考答案:

一、1—5 BCDAC 6—10 DACCB 11—15 CBCDA 16—20 BDBCD

二、(一)21—23 DCA (二)24—29 BDADCB (三)30—34 ADADB

三、(一)35—36 CB (二)37—40 BDDC

更多资料
更多课程
更多真题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相关阅读
查看更多

加群交流

公众号

客服咨询

考试资料

每日一练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