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赛网小程序
导航

西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20年高起专、本大学语文入学考试模拟题二

责编:胡静婕 2020-03-30
远程教育资料领取

二、判断题

1、《石灰吟》的作者是我国唐代的于谦。它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 ( )

答案:×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语出自《史记》 ( )

答案:√

3、毕业赠言应以勉励、祝愿的话为主。 ( )

答案:√

4、“跨越百年的美丽” , “美丽” 不仅是指居里夫人的美丽端庄,更是指她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生态度。 ( )

答案:√

5、《匆匆》的作者朱自清,他写了《荷塘月色》 、 《你我》 、 《家》等。 ( )

答案:×

6、《凡卡》一文写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 ( )

答案:√

7、老舍写的《养花》写了养花的过程,表达了养花的乐趣。 ( )

答案:√

8、《墨梅》 《竹石》 《石灰吟》看起来是写物的,实际上是赞颂人的一种精神。 ( )

答案:√

9、“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是一个歇后语。 ( )

答案:√

10、《竹石》的作者是清代的于谦。 ( )

答案:×

11、李伟用自己的脚挡住了对方踢来的球。缩句:脚挡住了球。 ( )

答案:√

12、“通过阅读《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使我知道了聂将军的宽仁大义。 ” 此句无语病。 ( )

答案:×

13、中国历史上文房四宝是指: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 )

答案:√

14、《水经注》的作者是徐霞客。 ( )

答案:×

15、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 )

答案:√

1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玄奘。 ( )

答案:×

17、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主要强调法、术、势相结合。 ( )

答案:√

18、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殿试录取者称为“解元”。 ( )

答案:×

19、禹王碑,坐落于衡阳市衡山县,最早发现于衡山岣嵝峰,又称岣嵝碑,与黄 帝陵、炎帝陵被文物保护界誉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 ( )

答案:√

20、魏晋多名士,有著名的竹林七贤,《与山巨源绝交书》是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写给山涛的。 ( )

答案:×

21、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它的别名是《石头记》 。 ( )

答案:√

22、苏轼的《前赤壁赋》采用的抑主伸客的表现方式。( )

答案:×

23、“宋词” 是元杂剧与元散曲的合称。( )

答案:×

24、志人小说的出现,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品评人物、清谈玄学的风尚有关。 ( ) 答案:√

25、唐传奇是唐代流行的文言散文。 ( )

答案:×

26、明代短篇文言小说和长篇章回白话小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答案:×

27、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 语气一致的语句成串的表达相关内容 的修辞方式叫对偶。( )

答案:×

28、 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 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 系,这种辞格叫顶真。( )

答案:×

29、茅盾的《蚀》三部曲包含《幻灭》、《动摇》和《追求》三部散文。( )

答案:×

30、《子夜》被认为是 “ 社会剖析派 ” 最具代表性的重大收获。( )

答案:√

31、 沈从文塑造了两个互为对照的艺术世界:一是染有 “文明病” 的现代都市的世界,另一个是回忆与想像中的 “湘西世界” 。 ( )

答案:√

32、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是张爱玲的处女作。( )

答案:√

33、赵树理的小说语言充分口语化,具有可朗诵的特点,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 ) 答案:√

34、“反思小说”具有更多的理性色彩和悲剧意味。( )

答案:√

35、“寻根小说” 的特点是力图用现代意识探寻民族文化的得失以及民族精神重 建的可能性。( )

答案:√

36、“新写实小说”注重对日常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复写, 以所谓客观化的冷 漠的笔法来叙述现实的困厄与无奈, 缺少明确的价值标准与理性精神。 ( ) 答案:√

37、韩少功的《小鲍庄》借一个偏僻贫困小山村发生的故事来反思传统文化的所谓“自救力”问题。( )

答案:×

38、鲁迅又是现代杂文的开拓者。( )

答案:√

39、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月诗派是一个结构松散的诗歌流派。( )

答案:√

40、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 即使只从商代后期算起, 也有三千三百多年了。( )

答案:√

41、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 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 言在此而意在彼,这各辞格叫双关。( )

答案:√

42、“风儿不停地吹,小草来回地摇摆。 ”不是拟人句。 ( )

答案:×

43、明代官员万户, 是中国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 ( )

答案:√

44、《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喜悦的心情。 ( )

答案:√

45、“负荆请罪” 这个小故事中,蔺相如处处避着廉颇,是因为蔺相如怕廉将军。 ( )

答案:×

46、“却看妻子愁何在”这句诗中“妻子”是指诗人的夫人。( )

答案:×

47、阅读文章, 首先要读懂,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还要能联系实际, 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 ( )

答案:√

48、“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 ( )

答案:×

49、《鲁宾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笛福。 ( )

答案:√

50、《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 ( )

答案:√

51、《桃花心木》 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 文章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 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 ( )

答案:√

52、《囚歌》的作者是江姐。( )

答案:×

53、“啊, 老桥, 你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和 “在他们听来, 我拉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 ” 这两个句子分别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

答案:×

54、“邯郸学步”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也就是告诫人们绝不能模仿别人。( )

答案:×

55、“养尊处优、百炼成钢、发愤图强、迎难而上”这四个成语都属于褒义词。( )

答案:×

56、汉族的唐东杰布在西藏留下 58座铁索桥,也是藏戏的开山鼻祖。( )

答案:×

57、《江畔独步寻花》是一首描写春景的诗。( )

答案:×

58、《芙蓉楼送辛渐》是宋代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 ( )

答案:×

59、应用文可以分为公务应用文和私务应用文两大类。应用文又叫文书。( )

答案:√

60、“精兵简政”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缩小党、政、军等机构,减少机关的行政人员和部队战斗人员,以减轻人民负担, 使部队、机关变得更精干、更灵活、更有战斗力。 ( )

答案:×

61、“插柳之恩,我怎能忘?”这句话是说“我不会忘记老师带我们种柳树的事。 ( )

答案:×

62、“只要地上湿,天就下过雨。 ”这句话没有错。 ( )

答案:×

63、新闻的选择有两个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二是新闻政策标准。( )

答案:√

64、公文处理一般包括收文和发文两大程序。( )

答案:√

65、请示可以同时抄送给下级机关.( )

答案:×

66、公文的标题一般由发文机关、发文事由、发文文种组成。()

答案:√

67、发文字号和文件的印刷日期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

答案:√

68、消息的内容真实,篇幅较长。学会读消息可以了解天下事。 ( )

答案:×

69、“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是唐代诗人王安石写的《元日》中的诗句。 ( )

答案:×

70、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休:完了,这里是衰残的意思。()

答案:√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智慧停车,让城市更从容》,回答1-3题

何鼎鼎《智慧停车,让城市更从容》

智慧停车,这一概念试图通过技术支持,实现在线查询和泊位预订,并支持诱导停车、反向寻车、智能支付。发展智慧停车,首要目的就是解决停车信息不对称。2015年《中国城市智慧停车指数报告》有过这样一组数据:北上广深停车位平均缺口率达76.3%,而停车场泊位平均空置率却高达44.6%。车位绝对缺口与相对利用不足并存的状况足够说明:加强停车位的供给固然关键,但盘活车位资源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近两年来,智慧停车已经迎来了一轮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过200家企业研发了各种智慧停车APP。然而诸多实践也表明,技术固然是化解难题的手段,真正的推广却离不开“兼容”。因为企业分头行动,城市内部“山头林立”、数据彼此独立,用户不方便,城市管理也难以升级,停车也就难以真正“智慧”。能不能建立一个城市级智慧停车系统?面对千万级人口、超160万辆乘用车,不亚于京沪的拥堵程度,哈尔滨城投集团通过联合优先科技股份公司,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地磁传感、近场支付等技术,搭建了一个实时化、可视化的城市级智慧停车平台,为国内解决停车难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创新样本。

停车问题一头直通动态交通,一头扎进社区,甚至路内路外的管理方式都不尽相同。智能停车面临各种权利关系的界定与处理,涉及一个城市的综合治理问题。具体而言,泊位的普查与认证最为关键,没有完备的基础数据,后续管理无从谈起;管理短板也必须补上,只有避免“路面归交警、小区不要紧”的治理空白,才不会涌现“见缝插针”式的乱停放。再比如,有学者提出可以利用社区白天闲置车位实现车位共享,但增收的停车费如何共享,却有赖于更完善的业主委员会治理。这一系列问题都表明:解决停车难,仅有一个城市级的智慧交通基础架构还不够,关键要有一个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相调适的智慧治理架构。

智慧停车系统的目标,绝不止于方便停车,更在于有效调节车流,这便需要人们直面一个烧脑的思考题:停车管理到底是公益还是生意?从2015年底国家发改委推行“不同区域、不同位置、不同车型、不同时段停车服务差别收费”来看,停车费尤其是民营资本独资的停车场收费已经放开;然而因为担心乱收费,各地对停车费的事实价格管制依然存在。智慧停车,能否实现明码标价之下的价格浮动。助推各地突破价格管理的矛盾心态?这可能是影响停车智慧程度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该说,加快发展智慧停车已经成为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子课题,考验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更检验着城市运用互联网+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如果每一个城市都能落实城市级的智慧停车方案,不仅有助于化解停车不便带来的心塞,也有望纾解城市交通拥堵,让城市多点从容。

请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发展智慧停车,首要目的就是解决停车信息不对称问题,盘活车位资源远比加强停车位的供给更重要。

B.智慧停车,离不开技术支持,但真正的推广却离不开“兼容”,建立一个城市级智慧停车系统有利于解决停车难问题。

C.解决停车难,仅有一个城市级的智慧交通基础架构还不够,关键还要有一个政府交通部门的智慧治理架构。

D.实现明码标价之下的价格浮动,助推各地突破价格管理的矛盾心态,是影响停车智慧程度的重要环节。

答案: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阐释智慧停车的内涵,然后从建立城市级智慧停车系统和智慧治理架构以及停车收费管理等方面,多层次论述了智慧停车这一创新管理手段。

B.第二段通过哈尔滨搭建城市级智慧停车平台这一例证,论述实现智慧停车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证明建立城市级智慧停车系统的可行性。

C.第三段通过列举泊位普查认证、管理短板、停车收费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归纳推理出智慧停车所要面临的关键所在。

D.第四段对智慧停车系统目标的定位,旨在论证智慧停车目的在于有效调节车流,而非方便停车,从而使论述走向了深入。

答案: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慧停车,其智慧不只体现在对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上,还体现在智慧化综合管理上。

B.如果拥有更加完善的业主委员会治理,解决好停车费共享问题,社区白天闲置的车位实现共享的设想就可能变为现实。

C.发展智慧停车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方面,它检验着城市运用互联网+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治理能力。

D.城市级的智慧停车方案如果得到落实,既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也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的大问题,让城市多一份从容。

答案:D

(二)阅读《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回答1—3题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请回答

1、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A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答案:B

3、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作者把酒问月,表现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彰显出豪放的气魄和浪漫的情怀。

B.上阕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情感波澜起伏,含蓄地写出了诗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C.下阕无眠指的是因欣赏中秋明月而不想入睡的人。

D.下阕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句蕴含深刻的哲理:世上难有十全十美的事,不必为暂时的不完美感到忧伤,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答案:C

(三)阅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回答1—4题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某。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请回答1—4题

1、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备:防备

B.赵王让李牧 让:指使

C.王必用臣 必:一定要

D.悉勒习战 勒:统率、组织

答案:B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牧用兵蓄势待发的一组是

①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②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③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

④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

⑤牧杜门不出

⑥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⑥ D.②③⑥

答案:D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牧对待匈奴进犯的态度是防守不战,并“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原因是他明白攻打匈奴时机尚未成熟,不能够作无谓的牺牲,另一方面是为了消磨匈奴的斗志。

B.“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以及“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这些事例充分表面了李牧坚持固执的一面。

C.李牧复职后,依照王令施行严守政策。匈奴仍认为他是胆怯,后他一战大败匈奴,使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的城池。

D.李牧不仅能守,而且善战。大战匈奴,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准备措施,以充实强化自己,引诱麻痹敌人,最后战术得当,击败了入侵者。

答案:C

4、下列有关《史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史学家司马迁编著

B.记述了从元谋人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C.为后世纪传体史书树立了典范

D.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答案:B

(四)阅读《大数据时代生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方向》,回答1-3题。

田海平《大数据时代生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方向》

大数据时代的健康革命,在技术形态上,取决于数字化人体基础上的精准医学模式的建立。无线传感器、大数据与基因组学的结合是其先锋。这种医学道德形态的重构凸显了三大伦理道德难题。

第一,个人隐私及安全问题。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医疗行业面临保护信息安全和保护个人隐私的双重困扰。安全隐患和隐私风险之一,是员工使用自带移动设备连接医疗系统的IT基础设施所带来的风险,这是恶意软件侵入的最薄弱环节,被称为医疗领域的“自带设备”难题。此外,还面临医疗大数据或精准医学模式自身带来的问题,比如医疗设备或监控器的数据失窃问题等。与此同时,医院利用数据平台收集和分析某患者的敏感信息是否侵犯个人隐私?政府机构和企业对个人健康信息进行收集、监控和分析处理是否符合隐私规则?

第二,数据的真实可靠问题。如何防范数据失信或失真是数据共享遭遇的基准层面的伦理挑战。建立在数字化人体基础上的医疗技术实践,其本身就预设了一条不可突破的道德底线。由于人体及其健康状态以数字化的形式被记录、存储和传播,因此形成了与实体人相对应的镜像人或数字人。失信或失真的数据,导致被预设为可信的精准医疗变得不可信。如何治理或防范数据失信或失真,是数字化时代数据共享面临的一种伦理挑战,它构成大数据时代生命医学伦理学的重大课题。

第三,数字鸿沟或价值鸿沟带来的挑战。目前,应用和知识方面的鸿沟正在缩小,价值鸿沟变得越来越突出。这提示我们必须充分重视数字化健康革命带来的价值观变革。只有缩小价值鸿沟,使人们认识到,个体化医疗和精准医学基础上的个人健康革命,是一种将个体与总体进行融合的医学变革,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医疗大数据平台建设之中。这个医学变革所蕴含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道德形态,展现了数字化时代健康革命的价值核心。

大数据、基因组学、移动医疗和精准医学的基本原理,是连通最小行动者和最大数据计算之总体,这是现代医疗技术在大数据时代展现的伦理特质。大数据对个人和集体相互关系的重新定位无论对个人还是集体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它提供了在一个日益个体化的现代社会,个人与集体密不可分的结合方式,迫使个人重新思考集体性或总体性价值的时代意蕴。

请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医疗领域的“自带设备”难题是指医疗设备或监控器的数据失窃问题。

B.镜像人、数字人的出现,使得数字化时代数据共享直面一种伦理挑战。

C.数字化时代下健康革命的价值核心,就是让病人真正成为医学的中心。

D.现代医疗技术的伦理特质,展现在大数据、基因组学、移动医疗等方面。

答案: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三个方面阐释了医学道德形态建构所凸显的伦理道德难题,引起人们的思考。

B.文章列举了医疗行业安全隐患和隐私风险等方面的问题,突出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C.文章在论证数据的真实可靠问题时,说理严密,逻辑清晰,有层次,有理论性。

D.在总结中心之后,文章最后又补充强调了背景,即大数据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答案: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时代健康革命技术上的首要任务是无线传感器、大数据与基因组学的结合。

B.应用和知识方面的鸿沟在缩小,而价值鸿沟越来越突出,二者呈反比例关系。

C.要想让更多人参与到医疗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之中,就一定要缩小价值鸿沟。

D.个人要重新思考集体性或总体性价值的时代意蕴,是大数据背景下的时代要求。

答案:B

(五)阅读下文,完成1—7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此非 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 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 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 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 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 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 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 与子之所共适。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请回答1—7题:

1、对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寄蜉蝣于天地” 。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 建功立业的豪情。

答案:D

2、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 )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

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答案:C

3、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

D、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答案:A

4、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第一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段人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答案:C

5.下列关于这段文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B.“月明星稀”两句从当前江月之景联想而得,由此推展开去,写目中所见之地形,进而 塑造了曹操的形象,借此感叹现实人生。

C.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作者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 中来。

D.作者引出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的感慨,是议论。

答案:D

6.以下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一下八句,是想象,是推测,却全力以赴,大肆渲染,此即所谓“赋” 。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八字勾画出周郎的形象,显得格外饱满,有立体感。(曹操)

C.赤壁古战场并不在黄冈,苏轼不过是以此寄托遐想,抒发感慨,并非对历史无知。

D. “哀吾生之须臾”以下四句回到眼前所见的长江、月亮,推广开去,把人生与宇宙加以 对照。

答案:B

7.下列理解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主客问答,实际上表明了作者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 消极悲哀的一面。

B、第一段客答的文字,作者将情、景、理融为一体,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 表达方式,绘明月江水之景,叙曹操征战赤壁之事,发历史上英雄人物“而今安在”、人生苦短之论,抒己身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之感慨;使本段精彩而见功力。

C、对于世间万物,作者主张“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应抓紧时机,享受大自然给予的美景,得到则为己有,得不到则为“非吾之所有”;表现了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

D、《赤壁赋》是宋代文赋的一篇优秀代表作。作者用典而不拘故实,写景而富于想象,抒 情而兼用夸饰,加之造语多用对偶,声韵之美也体现了苏轼作品行云流水的艺术风格。

答案:B

(六)阅读《魏晋书法的儒学精神》,回答1-3题

吕文明《魏晋书法的儒学精神》

作为中国书法史的高峰,魏晋书法所彰显出的风度和气象是后世始终都无法超越的,。儒学精神的存在使魏晋书法能始终保持中和唯美的发展状态,并与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相契合,最终成为中国书法的典范。

在先秦的儒家思想中,艺术与道、德、仁相辅相成。但这之后发生了变化,艺术的地位日趋下降,到西汉《 礼记·乐记》就变成“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了,书法也由此而被视为“小道”“末技”。所以,当汉末书法发展出现第一次自觉时,士子们抛却儒家典籍而疯狂研习草书的行为,立即遭到谨守礼法的儒士们的严厉批判,东汉辞赋家赵壹的《非草书》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的。赵壹的《非草书》对处于起步状态的草书做了很好的规整,并把书法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之内,使书法的发展有了厚重的思想基础,为魏晋书法高峰时代的到来创造了必要的思想和文化条件。

魏晋时期是世家大族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时期,而儒学精神则借助世族这一社会载体发挥作用。自两汉开始形成的经学传统对于如琅琊王氏、东海王氏、龙亢桓氏等家族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魏晋时期的一些新兴家族也大多是汉代儒生之后,如颍川钟氏、河东卫氏等。颖川钟皓、卫暠、庾乘等虽然不愿出仕,但无一例外都是当时著名的儒生,并因为精通儒学而对士林产生较大影响。魏晋时期,这些家族的发展和繁荣都是在以儒学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中展开,即使后来天下大乱家族迁移,这些有着优良儒学传统的家族也始终没有抛弃礼法。

中国书法史上最负盛名的书法家是王羲之,他创造了中国书法的高峰和典范。在王羲之身上,书法与儒家文化完美地融为一体,即使受到道家思想影响,也都被他化在骨子里的儒家思想慢慢消解和吸收,其放浪形骸、纵情挥洒的性情受到一定程度的克制。草书除了出现之初因为不受儒学精神的限制而曾经恣肆和张扬过,在后世书法史上,草书从来都没有突破儒学精神的束缚而进入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境地,它始终坚守在一定的礼法范畴内。

正是因为儒学精神的存在,魏晋书法才具有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品格,并为后世书家尊崇和膜拜。从这个意义上讲,魏晋书法对于儒学精神的吸收和借鉴正可成为中国书法在后世发展的典范。

请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先秦儒家思想中,艺术的地位和道、德、仁相当,后来艺术的地位逐渐下降,而书法的地位更是在艺术之下。

B.赵壹的《非草书》很好地规整了处于赴状态的草书,并把书法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之内,使魏晋时代的书法达到高峰。

C.魏晋时期的钟皓、卫暠精通儒学,都是当时著名的儒生,因颍川钟氏、河东卫氏,成为魏晋时期的新兴家族。

D.魏晋时期,在以儒学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中发展繁荣的世家大族,在天下大乱家族迁移时,始终没有抛弃礼法。

答案: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阐述了魏晋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B.文章以赵壹对士子们抛弃儒家典籍而研习草书的行为的批判为例,论证了草书的危害。

C.第三段论述了魏晋时期世家大族与儒学精神的关系,世家大族对传承儒学有重要作用。

D.文章举钟繇和王羲之的例子作为论据,论述了书法的发展与儒学精神的紧密关系。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魏之际最有名气的书法文化家族中的钏繇对当时新出现的楷书进行了规整,使书法向着非常符合儒家中和的美学思想的方正典雅的方向发展。

B.书法史上最负盛名的书法家王羲之,不仅将书法与儒家文化完美地融为一体,而且把儒家和道家逐渐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中国书法的高峰和典范。

C.除了出现之初,草书在后世书法史上始终坚守在一定的礼法范畴内,从来都没有突破儒学精神的束缚而进入无拘无束逍遥自在境地。

D.魏晋书法因为儒学精神的存在,具有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品格,它对于儒学精神的吸收和借鉴对后世书法发展有启示意义。

答案:B

(七)阅读《劝学(节选)》,回答1—3题

劝学(节选)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请回答1—3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 中:合于。

B.虽有槁暴 暴:晒干。

C.假舆马 假:借助。

D.君子生非异也 生:出生。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登高而招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蟹六跪而二螯

答案:C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实现超越。

B.第一段用“輮木为轮”来推导出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结论。

C.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D.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答案:B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庄子《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 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请回答1—4题

1.下列最能体现庄子逍遥思想的一句是 ( )

A.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厄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答案:C

2.下面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庄子把《逍遥游》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B.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答案:A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但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内涵相差很大。

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他的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他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答案:D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D.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答案:A

更多资料
更多课程
更多真题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相关阅读
查看更多

加群交流

公众号

客服咨询

考试资料

每日一练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