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赛网小程序
导航

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2020年春季专升本入学考试大学语文复习题二(机考)

责编:胡静婕 2020-03-30
远程教育资料领取

三. 阅读理解

8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以下小题。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而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单选题】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卒莫消长也:突然。

B.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简直。

C.洗盏更酌:重新斟酒。

D.相与枕藉乎舟中:枕靠着,躺着。

答案:A

2)【单选题】下列各组划线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B.相与枕藉乎舟中;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C.肴核既尽;不知东方之既白

D.而未尝往也;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答案:B

3)【单选题】与“而又何羡乎”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相与枕藉乎舟中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是岁,元和四年也

D.而今安在哉

答案:D

4)【单选题】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第一段中,作者借用江水、明月、清风这些自然意象,阐述事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二重性。

B.作者辩证地认识万物,找到了克服个体生命短暂而引起的恐惧心理的灵丹妙药。由此,主客二人回归到欢快的情境。

C.《赤壁赋》一文,文句追求骈偶,故读来朗朗上口,具有赋文的特点。但苏轼又没有局限于传统的赋文形式,如在文中抛弃了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

D.这两段选文融抒情、议论、记叙为一体,充分表现了苏轼在困境中力求派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答案:C

86.阅读闻一多的《发现》,然后回答以下小题。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1)【单选题】闻一多《发现》一诗选自

A.《红烛》

B.《猛虎集》

C.《死水》

D.《星空》

答案:C

2)【单选题】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一反常规,单刀直入,用悲痛的惊呼喊出了自己的“发现”,倾吐了自己忧愤、失望的心情。

B.诗中接连用了三组“我来了”的句子和几个比喻,写出“我”日夜思念的美丽祖国,如今竟是满目疮痍;梦中的召唤,回来的却是“一场空喜”。

C.“噩梦挂着悬崖”,诗人“***”地“发现”山河的破碎、现实的***,感到绝望、无奈,只得惊呼“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D.诗人问天擂地寻找如花的祖国,可是“总问不出消息”,竟至“呕出一颗心来”,原来祖国深藏“在我心里!”篇末揭示了悬念,这才是真正的“发现”。

答案:C

3)【单选题】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取名《发现》,立意不凡,构思新巧。全诗开篇奇特,结尾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收到了辞警意丰、令人咀嚼的艺术效果。

B.在艺术上,诗人采用了浪漫奇幻的想像,诗中的“我”在梦中听到召唤时,擎火把,鞭时光,驾罡风,驰骋想像。

C.诗中运用具体的细节来描述这似梦又非梦的***现实,把诗人哀痛伤感的感情表达得概括凝练,发人深思。

D.诗的最后两句:“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转折急促,使诗人在失望和激愤后的感情出现了升华,一位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答案:C

4)【单选题】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迸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逼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希望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赤胆忠心。

答案:B

8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以下小题。

我的拙笔在这里告诉了诸位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那两个住在一间公寓里的笨孩子,极不聪明地为了对方牺牲了他们一家最宝贵的东西。但是,让我们对目前一般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授受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什么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他们就是麦琪。

1)【单选题】《麦琪的礼物》的作者是

A.欧·亨利

B.契诃夫

C.莫泊桑

D.马克·吐温

答案:A

2)【单选题】《麦琪的礼物》的主旨是

A.反映出社会的贫富不均、阶级对立

B.揭露人际间的自私麻木、冷漠无情

C.讽刺上流社会金钱至上、缺乏真情

D.歌颂小人物的善良心性、真挚爱情

答案:D

3)【单选题】本文的语言特点是

A.诙谐幽默

B.平易朴素

C.清新优美

D.雍容典雅

答案:A

4)【单选题】人们以“含泪的微笑”评价《麦琪的礼物》的独特风格,此“含泪的微笑”的意思是

A.悲剧中浸染着喜剧色彩

B.喜剧中浸染着悲剧色彩

C.生活艰难,精神乐观

D.情感真挚,喜极而泣

答案:B

88.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以下小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单选题】下面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地域,表处所)

B.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答案:A

2)【单选题】与“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暮寝而思之

C.臣之妾畏臣

D.何陋之有

答案:B

3)【单选题】下面句子中的“于”字解释为“在”的一项是

A.皆以美于徐公

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能谤讥于市朝

D.皆朝于齐

答案:C

4)【单选题】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结构严谨。全文三段,第一段“比美”,三问三答;第二段“讽谏”,三比三喻;第三段“纳谏”,三赏三变。并且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B.邹忌能够讽谏成功,除了他有高超的讽谏艺术之外,也与齐威王善于纳谏分不开,这一点可以从齐威王广开言路的“三赏”中看出来。

C.邹忌与徐公比美,虽然其妻、妾、客都赞美他比徐公美,但邹忌还是从三人的不同语气中明白了他们没有说真话,进而悟出了一个道理:兼听也不一定能够明白事情的真相。

D.本文写法上设喻说理,以邹忌与徐公比美这种生活小事来喻治国大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答案:C

89.阅读杜甫《蜀相》,然后回答以下小题。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单选题】诗人写作《蜀相》一诗是在

A.长安时期

B.安史之乱

C.成都时期

D.滞留豪州

答案:C

2)【单选题】杜甫的《蜀相》一诗的体裁是

A.七言律诗

B.七言绝句

C.古风

D.乐府

答案:A

3)【单选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是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借事抒情

D.直抒胸臆

答案:B

4)【单选题】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

A.飘逸洒脱

B.生动明丽

C.清丽俊逸

D.沉郁顿挫

答案:D

90.阅读巴金《爱尔克的灯光》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以下小题。

十九年,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死了许多人,毁了许多家。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接着又有许多新的人继续扮演不必要的悲剧。浪费,浪费,还是那许多不必要的浪费——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我去的时候是这样,回来时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形。关在这个小圈子里,我禁不住几次问我自己:难道这十八年全是白费的?难道在这许多年中间所改变的就只是装束和名词?我痛苦地搓自己的手,不敢给一个回答。

1)【单选题】巴金《爱尔克的灯光》是一篇

A.报告文学

B.寓言故事

C.通讯

D.散文

答案:D

2)【单选题】在《爱尔克的灯光》中,作者通过回忆姐姐的命运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是

A.对故居的留恋

B.对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的否定

C.对不幸者的哀悼

D.对理想的追求

答案:B

3)【单选题】在《爱尔克的灯光》中,作者关于人生道路的思索的主要触发物是

A.故居

B.“长宜子孙”四个字

C.亡姐

D.爱尔克的灯光

答案:B

4)【单选题】《爱尔克的灯光》中的“我心灵的灯”所含象征意义是

A.封建家庭和礼教的没落和崩溃

B.美好希望的破灭和生活的悲剧

C.对旧家庭的憎恶和对财富的鄙弃

D.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答案:D

91.阅读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然后回答以下小题。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单选题】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隐含自己苦闷心情的词句是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C.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D.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答案:D

2)【单选题】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是一首

A.豪放词

B.婉约词

C.田园词

D.风雅词

答案:B

3)【单选题】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没有渲染的愁情是

A.行役奔波之苦

B.昔盛今衰之叹

C.孤苦无依之悲

D.家破人亡之痛

答案:A

4)【单选题】融贯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全词的情感内容是

A.丈夫新丧之哀

B.贫病交加之愁

C.人老珠黄之叹

D.孤苦无依之悲

答案:D

92.阅读朱光潜《选择与安排》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以下小题。

文章的通病不外两种:不知选择和不知安排。第一步是选择,斯蒂芬生说:文学是“剪裁的艺术”。剪裁就是选择的消极方面。有选择就必有排弃,有割爱。在兴酣采烈时,我们往往觉得自己所想到的意思样样都好,尤其是费过苦心得来的,要把它一笔勾销,似未免可惜。所以割爱是大难事,它需要客观的冷静,尤其需要谨严的自我批评。不知选择大半由于思想的懒惰和虚荣心所生的错觉。遇到一个题目来,不肯朝深一层处想,只浮光掠影地凑合一些实在是肤浅陈腐而自以为新奇的意思,就把它们和盘托出。我常看大学生的论文,把一个题目所有的话都一五一十地说出来,每一点都约略提及,可是没有一点说得透彻,甚至前后重复或自相矛盾。如果有几个人同做一个题目,说的话和那话说出来的形式都大半彼此相同,看起来只觉得“天下老鸦一般黑”。这种文章如何能说服读者或感动读者?这里我们可以再就用兵打比譬,用兵致胜的要诀在占领要塞,击破主力。要塞既下,主力既破,其余一切就望风披靡,不攻自下。古人所以有“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说法。如果虚耗兵力于无战略性的地点,等到自己的实力消耗尽了,敌人的要塞和主力还屹然未动,那还能希望打什么胜仗?做文章不能切中要害,错误正与此相同。在艺术和在自然一样,最有效的方式常是最经济的方式,浪费不仅是亏损而且也是伤害。与其用有限的力量于十件事上而不能把任何一件事做得好,不如以同样的力量集中在一件事上,把它做得斩钉截铁。做文章也是如此。世间没有说得完的话,你想把它说完,只见得你愚蠢;你没有理由可说人人都说的话,除非你比旁人说得好,而这却不是把所有的话都说完所能办到的。每篇文章必有一个主旨,你须把着重点完全摆在这主旨上,在这上面鞭辟入里,烘染尽致,使你所写的事理情态成一个世界,突出于其他一切世界之上,像浮雕突出于石面一样。读者看到,马上就可以得到一个强有力的印象,不由得他不受说服和感动。这就是选择,这就是攻坚破锐。

1)【单选题】《选择与安排》一文出自朱光潜的

A.《文艺心理学》

B.《西方美学史》

C.《诗论》

D.《谈文学》

答案:D

2)【单选题】《选择与安排》一文的作者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

A.语言学家

B.文学家

C.美学家

D.表演艺术家

答案:C

3)【单选题】《选择与安排》中提出的完美作品在结构上应具备的条件是

A.层次清楚、轻重分明

B.首尾呼应

C.要有头有尾

D.有贯穿的主旨

答案:A

4)【单选题】《选择与安排》中,作者用“善将兵的人都知道兵在精不在多”作喻来说明

A.选择要恰到好处

B.安排要有条不紊

C.层次要清晰明了

D.轻重要分明得当

答案:A

93.阅读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回答以下小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则众何为而为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单选题】下列各组划横线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某启:昨日蒙教;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B.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C.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邹忌修八尺有余

D.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答案:A

2)【单选题】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

B.“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C.“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够为善”这一一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慊意。

答案:D

3)【单选题】下列各句不属于王安石变法的一项是

A.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辟邪说,难壬人

D.为天下理财

答案:A

4)【单选题】对本文的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是向对方解说上次回信简短而这次又“具道所以”的原因。

B.第二段是取守势,针对司马光来信的指责进行辩驳。先高屋建瓴地确立了一条双方均应遵循的议事原则:名实相符。

C.第三段转守为攻,批评当时保守势力的流弊,表明自己将大有作为。

D.第四段以自谦结尾, 不失赠答之礼。

答案:C

更多资料
更多课程
更多真题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相关阅读
查看更多

加群交流

公众号

客服咨询

考试资料

每日一练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