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赛网小程序
导航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高起专语文入学考试模拟题及答案(机考组合题)

责编:刘娇 2020-03-30
远程教育资料领取

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各题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的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一了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是“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音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1) “像今晚上,一个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里自由的人指的是什么?()

A.什么事情都可以不做的人

B.从“颇不宁静”的心绪中暂时解脱的人

C.摆脱了压迫和欺凌的人

D.享受到独处妙处的人

.标准答案:B

(2)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极富表现力。下列关于这方面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

A.“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B.“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C.“斑驳”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表明黑影中还有绿色与银白色。

D.“画”能突出“倩影”之美,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喜爱之情。

.标准答案:C

(3) 文中将荷叶比做舞女的裙,荷叶给人的感受是()。

A.翠绿欲滴B.轻盈飘逸C.舒然展放D.高高耸立

.标准答案:B

(4) 文中划线句,说明“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句本与喻体相似点正确的一项是()。

A.“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是艺术表现方式。

B.“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和谐自然的感受。

C.“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作用于人的感官。

D.“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不均匀,不呆板,富于变化。

.标准答案:B

(5) 5.以下对文中有关联想到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删去。

B.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故乡的荷塘,流露出热爱家乡的情感。

C.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

D.为了充实作品内容而附加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标准答案:C

2. 阅读鲁迅《拿来主义》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____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____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____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①几百年之后,②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③或上天堂,④或落了地狱,⑤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⑥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1) 文中空白处,依次所填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运拿挂

B.运揣走

C.送捧挂

D.送拿走

.标准答案:C

(2) 对文中划线复句的第一层次的划分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标准答案:B

(3)《拿来主义》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目的是()。

A.使人们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所以,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

B.文章拓开,使文章产生波澜。

C.文章主要立足于破,因为是驳论文。

D.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

.标准答案:D

(4) 对文中“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A.形象的论论,不属于比喻的范畴。

B.用比喻来说明沦为***奴之悲惨和可怜。

C.用比喻来描述***奴之悲惨和可怜,不构成比喻论证。

D.既有形象的议论,又有比喻的成分,属比喻论证。

.标准答案:C

3. 阅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____至于颇为怀疑。我____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____我还不料,____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____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____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 16.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A.竟不但而且还尚且更

B.更向来然而也况且竟

C.更虽然但是还尚且竟

D.竟向来然而也况且更

.标准答案:D

(2) 17.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反复、对比的修辞,揭示了沉默的结果,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与激励。

B.运用反复、对偶的修辞,突出沉默的作用,表达作者最大的愤怒。

C.运用反复、对比的修辞,表达作者的愤怒,并呼唤激励后死者,语气高昂激跃。

D.运用反复、对偶的修辞,鲜明而有力地预示了沉默的中华民族爆发革命惊雷。

.标准答案:A

(3)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极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B.作品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C.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本文的线索是“三·一八”惨案始末。

D.“三·一八“惨案后,那些害怕反动势力、苟且偷生的人,将会被血的事实惊醒,逐渐看到革命的希望;而那些真正的革命者,将更加勇敢地投入到斗争中去。

.标准答案:C

4. 阅读王磊《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机器人技术是一门涉及机械、电子、自动控制、人工智能、运动学、生物力学、传感器技术、信息处理、仿生学、神经网络、材料科学等许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学科。下个世纪这些学科的发展都将极大地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前进。而作为21世纪主导科技——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不断进步,更会为机器人技术开辟广阔而具开拓性的发展空间。

我们不难想像,在21世纪,机器人将拥有更加类人化的外形,能精确模仿人类的各种动作甚至复杂的面部表情;机器人还将拥有更加敏锐的感觉系统,此外,通信技术和因特网的发展使机器人具备“千里眼”和“顺风耳”成为可能;机器人模拟人类思维过程的能力将更加发达,它们判断、分析问题的速度、全面性、准确性以及自学能力都会大大提高;机器人与人类进行正常交流也将不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21世纪的机器人将会以更积极、更主动的姿态投身到人们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中。机器人技术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1) 以下对21世纪机器人的发展判断不准确的是()。

A.21世纪的机器人将具有更为类人化的外形,甚至能模仿人类复杂的面部表情。

B.21世纪的机器人将可能与人类进行正常的交流。

C.21世纪的机器人与人类在智力上的差异将不复存在。

D.21世纪机器人的发展程度将取决于人类在电子、机械、人工智能、生物力学、信息处理、仿生学、材料学等多领域的发展程度。

.标准答案:C

(2) 以下不属于21世纪机器人发展需要的相关条件的是()。

A.机械、电子、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生物力学、仿生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不断进步。

B.通信技术和因特网的发展。

C.传感器技术、神经网络、材料学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D.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人们消费观念的逐渐转变。

.标准答案:D

(3) 为什么说21世纪的机器人技术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A.机器人应用将深入到人类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

B.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各种学科、技术的进步程度。

C.机器人具备高效、精确、不知疲倦的特性,能更好地参与到研究与建设工作中。

D.机器人在世界产业的自动化进程中作用极为重要。

.标准答案:B

5. 阅读竺可桢《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西湖生成的原因,据记者去岁(1919年)夏间的观察,加以东西书籍的参考,西湖生成原因,可以断定是一个泻湖。

西湖的地形,南、西、北三面均为山所围绕,唯有东面是一个冲积平原,浙江省城就在这个冲积平原之上,所有泥土,统是钱塘江带下的沉淀积成。大凡河流所带泥沙到了河口,一部分就要沉下来,一则因为河流入海受了海水的阻力,速率减缩。二则因为海水含盐分,盐分能减少河水分子的凝聚力。有了上述两层原因,凡是长江大河,如埃及的尼罗河,印度的恒河,以及我国的黄河、长江,到了入海地方,均成有三角洲。照这样看来,杭州附近冲积平原,不过是钱塘江所成的一个三角洲。

我们若再进一层来考察西湖近旁的地质,就晓得不但西湖东面有冲积土,就是西面也有冲积土,假使我们能追想钱塘江初成时候情形,一切冲积土尚未沉下来时,现在杭州所在地方,还是一片***,西湖也不过是钱塘江口左近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钱塘江沉淀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泻湖。初成的时候,里湖的面积比较现在的外湖还大。后来因南北诸峰川流汇集,如玉泉两峰涧龙井等溪水所带下的泥土,流入湖中以后,速率顿减,就淤积起来。里湖因在靠山这一边,所以淤积得快。如耿家步、金沙港、茅家埠等处,就是溪流带下的冲积土所成的。倘使没有宋、元、明、清历代的开浚修葺,不但里湖早已受了淘汰,就是外湖恐怕也要为淤泥所充塞了。换言之,西湖若没有人工的浚掘,一定要受天然的淘汰。现在我们尚能徜徉湖中,领略胜景,亦是人定胜天的一个证据了。

(1) 文章第一句,作者告诉我们此次研究西湖成因的方法是()

A.实地考察后使用定量分析方法

B.用定性分析法并查阅东西方资料

C.实地考察并查阅东西方资料

D.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标准答案:C

(2) 以下对西湖的地形描述正确的是()。

A.东、北、南三面为山,西面为冲积平原

B.南、西、北三面为山,东面为冲积平原

C.东、北、西三面为山,南面为冲积平原

D.东、西、南三面为山,北面为冲积平原

.标准答案:B

(3) 从上文我们可知作者所断定的“泻湖”是种()。

A.陆壳断陷、下沉后积水形成的湖泊。

B.由于冰川作用形成的大面积洼地积水。

C.火山锥顶上的凹陷部分积水形成的湖泊。

D.浅水海湾湾口被泥沙淤积而封闭形成的湖泊。

.标准答案:D

(4) 关于杭州西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杭州一带地处钱塘江附近的三角洲。

B.西湖是一个由于泥沙淤积而封闭形成的湖泊。

C.西湖地势越低的地方,因水流冲刷,所沉积的泥沙越少。

D.西湖的形成是天然的,但能存留下来却是人工的功劳。

.标准答案:C

6.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各题

石缝间的生命

林希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里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唯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①。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②的生命。

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他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作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籽儿撒落在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③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显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子,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愿一切生命不致因④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枯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摄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1) 选择合适的词依次填入文中划线空白处,正确的是()。

A.①严峻②倔强③娇嫩④飘落

B.①严峻②倔强③娇嫩④飘游

C.①严酷②顽强③娇弱④飘落

D.①严酷②顽强③娇弱④飘游

.标准答案:A

(2) 本文最突出的表达方式是()。

A.议论与说明相结合B.说明与抒情相结合

C.记叙与抒情相结合D.议论与抒情相结合

.标准答案:D

(3) 文中划线段落的两个“愿”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A.对世间生命表达美好的祝愿。

B.激励人们不畏困苦,在逆境中锤炼自己,从而使生命得以升华。

C.号召人们去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D.对处于逆境中的生命表示同情与赞美。

.标准答案:B

(4) 文章是依据()的思路展开的。

A.描述――言志――点题B.点题――咏物――言志

C.点题――描述――比较D.咏物――言志――点题

.标准答案:B

7. 阅读冯骥才《书桌》中文段,完成下列3题

我上了中学,毕业了,参加了工作。我的许多事,写信、写文章、画画、吃东西,做些什么零七八碎的事都在这桌上。它一直伴随着我。

但它在我长大起来的身躯前,渐渐显得矮小,不合用了;而且用久了,愈来愈破旧,在后来买进来的新家具中间,又显得寒碜和过时。它似乎老了,早完成了使命,在人世间物换星移的常规里等待着接受取代。

有一天我画画。画幅大,桌面小。不得不把一半画纸垂到桌下,先画铺在桌面上的一半;待画得差不多时,再拉上纸来画另一半。这样就很难照顾到画面的整体感,我画得那么别扭,真急了,止不住愤愤地骂道:

“真该死,这破桌子!”

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儿,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地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它呢?依然默默旁立。它就是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是不是由于它仅仅是件无生命的物品,我从未把它作为一只小猫、小鸟、小兔那样的伴侣?但是,小兔死了,小猫跑了,小鸟飞了,它却不声不响地有心地记下我生活经历过的许多酸甜苦辣。并顺从地任我做任何有损于它的事。当一次,我听说自己遭遇过的不幸,是因为被一位多年来与我非常要好的朋友出卖时,我忍受不住,发疯似地猛的一拍桌面:

“啪!”

桌面上出现一条长长的裂缝;我那颗初入社会纯真的心上,也暗暗出现一条裂痕。它竟同我一样。

从此,我便不觉地爱护起它来了。

(1) 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最恰当的是()。

A.书桌不能说话,不能活动,是件没有生命的物品。

B.书桌是没有生命的物品,无法做人类的伴侣。

C.作者认为自己以前看法过于狭隘,未能将书桌如同伴般对待。

D.书桌与小猫、小鸟等动物不同,对人类的用处也不同。

.标准答案:C

(2) 作者为什么后来又对书桌爱护起来了呢?()

A.书桌对作者的不幸遭遇表示了同情。

B.书桌任劳任怨的一心陪伴使作者有了同伴之情。

C.作者为因自己的情绪而使书桌受到损伤而感到歉疚。

D.书桌有灵性,与作者同思同感。

.标准答案:B

(3) 对上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对书桌始终有着念旧的情谊。

B.书桌本已不合时宜了,但因作者对它很有感情才一直在使用。

C.书桌虽不言不语,但也是作者的好同伴。

D.本文将书桌拟人化,显得生动形象,饱含情感。

.标准答案:A

8. 阅读连锦添《相思正是吐黄时》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到过闽粤沿海的人,一定迷恋那里的绿。多年前我在厦门大学读书,常常越过山坡到海里逐浪。对面朦朦胧胧的小岛是大担。海面像个硕大音箱,风顺时,国民党的广播麻麻地传过来。路边有一丛丛青翠的树,树叶似鸭舌,光洁如洗。烈日里常在它的疏影下纳凉,或采几簇顶在头上,却一直没留意它的芳名。年前回母校,才听朋友见告:那是台湾相思树。

我在香港也见到过很多这样的树。它靠海生长,嫩黄的叶子高高地翘起,在山坡上临风袅娜,西北风吹到南国的时候,才见它吐出一串串的小黄花。一位台籍青年朋友告诉我,它原是台湾之特有。多少年前,东风为媒,把台湾相思树种吹越海峡到了闽南沿海,从此落地生根,随风繁殖。闽台民间在战火离乱的年月,常常托物寄情,互相寄送,誓言相思,生死不忘。

当北国瑞雪初降的时候,香港秋风秋雨。从台海彼岸传来讯号: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将有成群结队的台胞,经香港走上回故乡之路。整整两天,我坐在尖沙咀中旅社的台胞接待室,认识了一副副陌生而又似曾相识的面孔,希望从这些风雨兼程的归乡客身上发现点什么。

(1) 为何作者要写文中划线的那一句?()

A.表明台湾开放赴大陆探亲的时间。

B.突出环境,衬托大陆与台湾亲友的心情。

C.环境描绘,可写可不写。

D.与前文介绍的相思树开花时节相照应,引出正文,点明相思。

.标准答案:D

(2) 文中最后一句的加点词语表明了什么?()

A.西北风已吹到南国,带来秋风秋雨。

B.表明从台湾回大陆的路途十分辛苦。

C.体现出台湾开放赴大陆探亲的不易,台湾同胞回大陆的急切心情和路途的辛劳。

D.体现出回大陆探亲的台湾同胞们身体的疲惫和心情的急切。

.标准答案:C

(3) 本文所采用的散文笔法是()。

A.借景抒情B.托物寄怀C.以物论理D.托物言志

.标准答案:B

9. 阅读孙犁《荷花淀》中文段,完成下列3题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①“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②“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③“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④“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到了马庄,她们不敢到街上去找,来到村头一个亲戚家里。亲戚说:你们来的不巧,昨天晚上他们还在这里,半夜里走了,谁也不知开到哪里去。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

“你看,说走就走了。”

“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拴马桩也不顶事了。”

“不行了,脱了缰了。”

“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

“那是真的,我们家里住过一些年轻的队伍,一天到晚仰着脖子,出来唱,进去唱,我们一辈子也没那么乐过。等他们闲下来没有事了,我就傻想:该低下头了吧。你猜人家干什么?用白粉子在我家影壁上画上许多圆圈圈,一个一个蹲在院子里,托着枪瞄那个,又唱起来了。”

(甲)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现在你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管他哩!也许跑到天边上去了。”

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

“唉呀!那边过来一只船。”

“唉呀,日本!你看那衣裳!”

“快摇!”

小船拼命往前摇。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别想了,快摇,大船紧紧追过来了!

大船追的很紧。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乙)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1) 文中将四个青年妇女的对话进行了编号,对她们的性格依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精明细心胆大爽朗谨慎小心忸怩温顺

B.精明细心忸怩温顺谨慎小心胆大爽朗

C.胆大爽朗精明细心谨慎小心忸怩温顺

D.谨慎小心忸怩温顺胆大爽朗精明细心

.标准答案:A

(2) 下列比喻句不是借喻的一项是()。

A.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B.拴马桩也不顶事了。

C.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D.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标准答案:D

(3) 关于文中标号甲、乙的两段划线描述,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乙文的景物描写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暗示一场激烈战斗将在此展开。

B.乙文的景物描写形象传神,充满寓意。这里是全民皆兵,连荷花都在严阵以待,充满必胜的信心。

C.甲文景物描写烘托出这群妇女寻夫未遇的失意与无聊之情。

D.甲文景物描写创造了一种平静的富有诗意的气氛。

.标准答案:C

10. 阅读曹冲《神奇的极光》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周围,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腔体,它的科学名称叫做磁层。为了更形象化,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可以把磁层看成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机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焦到地磁的极区,极区大气就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但是,这里的电视屏幕却不是18英寸或24英寸,而是直径为4000公里的极区高空大气。通常,地面上的观众,在某个地方只能见到画面的l/50。在电视显像管中,电子束击中电视屏幕,因为屏上涂有发光物质,会发射出光,显示成图像。同样,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人们便见到了极光的图像显示。在电视显像管中,是一对电极和一个电磁铁作用于电子束,产生并形成一种活动的图像。在极光发生时,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造成的。

(1) 从上文来看,不属于形成极光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的是()。

A.太阳风B.磁层C.大气D.电场和磁场

.标准答案:D

(2) 关于极光的“图像显示”过程,正确的一项是()。

A.电子束——高空大气层——发光

B.电子束——高空分子和原子——发光

C.电子束——高空大气层——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发光——显像

D.太阳风粒子——电子束——大气层中的分子和原子——发光——显像

.标准答案:D

(3) 上文未使用过的说明方法是()。

A.分类说明B.比喻说明C.数字说明 D.比较说明

.标准答案:A

(4) 对上文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A.本文段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B.磁场中电场和磁场的变化调制了粒子束。

C.本文段介绍了极光形成的原理。

D.极光的显现类似电视屏幕上的图像显示。

.标准答案:B

11.阅读、唐弢《琐忆》中的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当我还不曾和他相识的时候,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鲁迅多疑”。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总之,鲁迅是不容易接近的,还是不和他接近好。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造谣毁谤,也可以将真相埋没。我于是相信了,不敢去接近他。不过也曾有过一个时期,的确很想见见鲁迅先生。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之间,鲁迅先生经常在《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为了避免反动派的检查,他不断更换笔名。我当时初学写作,也在这个副刊上投稿,偶而写些同类性质的文章。我的名字在文艺界是陌生的,由于产量不多,《自由谈》以外又不常见,那些看文章“专靠嗅觉”的人就疑神疑鬼,妄加揣测起来,以为这又是鲁迅的化名。他们把我写的文章,全都记在鲁迅先生的名下,并且施展叭儿狗的伎俩指桑骂槐,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自己作的事情怎么能让别人去承担责任呢?我觉得十分内疚,很想当面致个歉意,但又害怕鲁迅先生会责备我,颇有点惴惴不安。正当想见而又不敢去见的时候,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却不期而遇地晤见了鲁迅先生,互通姓名之后,鲁迅先生接着说:

“唐先生写文章,我替你在挨骂哩。”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又都出于意料之外。我立刻紧张起来,暗地里想:这回可要挨他几下了。心里一急,嘴里越是结结巴巴,鲁迅先生看出我的窘态,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

“你真个姓唐吗?”

“真个姓唐,”我说。

“哦,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说着,就呵呵地笑了起来。

我先是一怔,接着便明白过来了:这指的是他曾经使用“唐俟”这笔名,他是的确姓过一回唐的。于是我也笑了起来。半晌疑云,不,很久以来在我心头积集起来的疑云,一下子,全都消尽散绝了。

请回答:

(1)文中反复强调“我”不愿接近鲁迅的根据和作用是( )

①反映当时社会上有些人散布流言,恶言中伤鲁迅先生

②同时表明这种看法不是“我”这样认为的

③为下文很快就解除了“我”是畏惧心理作铺垫,使读者能够接爱

④表明“我”相信社会上的流言,对鲁迅误会很深

A.②③ B.①②③C.①② D.②③④

标准答案:B

(2)对这部分文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引用成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是为了揭露一部分人恶意攻击鲁迅的现实

B.“我”后来又“很想见见鲁迅先生”是因为我感到内疚,想对先生表示歉意

C.“我”后来又“很想见见鲁迅先生”是因为我很想尽快证实对鲁迅的流言

D.不期而遇中的“期”字是“约定”的意思

标准答案:C

(3)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

A. “意料之中”是指“我”的误会加深,觉得真如所说,要受责备了

B. “意料之外”是指“我”当时以为鲁迅真是他人所说的那种人

C. “我”的感情紧张到极点,使人感到矛盾激化,突出下文的效果

D. “意料之中”是指果然如别人所说,“我”非常失望

标准答案:D

(4)作者将“我”与鲁迅见面的场面写得很仔细,作用是( )

①突出鲁迅正如他人所说难以接近

②突出了“我”的强列感受,深刻反映鲁迅平易近人

③突出表现鲁迅不摆架子及幽默风趣的性格

④使外界议论不攻自破

A.②③; B.①②③;C.①②; D.②③④

标准答案:D

12. 阅读《琐忆》中的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他的气度,他的精神力量,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仿佛都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势: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请回答:

(1)文中的“他”是( )

A.鲁迅; B.唐弢;C.老舍; D.巴金

标准答案:A

(2)对“居高临下”一词在这段话中的具体意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形容鲁迅处理问题的逼人气势;B.比喻鲁迅先生思想深刻

C.比喻鲁迅先生目光锐利;D.比喻鲁迅先生看问题能高瞻远瞩。

标准答案:A

(3)说明这段话中冒号的作用是( )

A.综括; B.解释;C.说明; D.分说

标准答案:B

13. 阅读下列一篇文章的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请回答:

(1)文中对待写文章的“繁笔”与“简笔”的看法是( )

A.写作文章应该用繁笔,要作到精雕细刻,生动形象

B.写作文章应该用简笔,要做到以一当十的精练

C.文章的繁笔和简笔,要根据文章体裁来定

D.该繁则繁,该简则简。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标准答案:D

(2)用“繁笔”的好处是( )

A.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

B.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

C.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

D.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

标准答案:A

(3)文中以“文学大师们的创作”之例来证明观点,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例证法;B.喻证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标准答案:A

(4)“简笔”的内涵是( )

A.是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 B.是言简意少,是平淡单薄

C.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 D.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

标准答案:A

14. 阅读林希《石缝间的生命》中的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中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唯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请回答:

(1)这三段话表现的共同思想是( )

A.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叹; B.石缝间倔强的生命,撼动了作者的心

C.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D.石缝间的种子没有泥土

标准答案:B

(2)作者抓住了石缝间的生命特点进行议论,这特点是( )

A.从阳光中分享到温暖; B.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生命的倔强

C.从雨水里得到湿润; D.要自己寻找生存的土壤

标准答案:B

(3) “‘石缝间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的原因是( )

A.石缝间的生命要自己寻找生存的土壤

B.石缝间的生命面对的环境异常艰难、严峻而苛刻

C.石缝间的生命有阳光雨露就能生长

D.石缝间的生命没有人的呵护

标准答案:B

(4)文中“感动”一词的含义是( )

A.赞美同情悲伤; B.震慑悲情佩服

C.佩服震惊震撼; D.顽强同情佩服

标准答案:C

15. 阅读林希《石缝间的生命》中的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请回答:

(1)本段的大意是( )

A.描写松树的生长环境恶劣;B.赞美松树顽强的的生命力

C.描写了松树的雄姿;D.松树的栽种不容易

标准答案:B

(2)本段中作者详写树干和树根,略写针叶,用意是( )

A.紧扣“石缝间的生命”,突出松柏生长的艰难和生命力的顽强

B.让人了解松树生活的环境,产生对松树的崇敬之情

C.想人们展示松上生长的不易,从而保护环境

D.便于人们进一步的了解松树的特性,产生对松树的敬意

标准答案:A

(3)下列各句括号中对该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是( )

A.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反复)

B.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比喻)

C.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夸张、排比)

D.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拟人)

标准答案:A

(4)石缝间的松树的生长整体特点是( )

A.粗如巨蟒、细如草蛇; B.繁茂、永不凋落

C.雄伟苍劲、巍峨挺拔; D.扭曲地 、旋转地 、结痂着伤疤

标准答案:C

16. 阅读下列一篇文章的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农村兴订婚, “订”者“定”也,仪式既简单又庄重,记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暄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农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我斗胆扭过头去, 想仔细瞧瞧她,她那儿仿佛早防着我呢,倏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去注视那落日.顺着她的目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的浓密的长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弥漫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她没有回头,却轻轻放出一句话来:“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

“村里人说你聪敏、灵性。”我回答。

“谁说的?”

“老人都这么说。老人经的事稠,我信老人的话。”

请回答:

(1)对这部分文字描写的景物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介绍故事的缘起、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等

B.借美景烘托美人

C.有利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矛盾心理

D.增添文章的抒情性,使文章富于诗情画意文章

标准答案:C

(2)景物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抒发情感来说是( )

A.正面描写; B.直接叙述; C.侧面烘托; D.直抒胸臆

标准答案:C

(3)文中简短的对话,表现出的“我”的性格特点是( )

A.憨直 真诚;B.大胆 直率;C.性急 粗鲁;D.细心 憨厚

标准答案:A

作文(每小题40分)

1.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600-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在1990年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半决赛上,16岁的莫尼卡.塞莱斯与吉娜.加莉森相遇。随着比赛的进行,塞莱斯清楚地意识到她最大的敌人不是加莉森,而是自己。

塞莱斯赛后说道:“比赛咬得很紧。我总是选择安全的打法。即便是面对加莉森的第二发球,我也不敢主动进攻......”

而加莉森可不想四平八稳。“我对自己说:一定要竭尽全力......假如我输了,至少我知道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结果,加莉森占先,夺得局点、盘点、赛点--最后获胜。

2.请以“致富”为话题,自拟题目,除诗歌外,不限文体,写一篇600-800字的作文。

3.请以“生命”为话题,自拟题目,除诗歌外,不限文体,写一篇600-800字的作文。

4. 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600-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更多资料
更多课程
更多真题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相关阅读
查看更多

加群交流

公众号

客服咨询

考试资料

每日一练

咨询客服